“躺平”在近几年成为网络热词,在年轻人迅速传播开来。它起初是年轻人的一种自嘲和自我调侃的方式,用来表达对于当前社会竞争压力、高房价、高消费等生活压力的一种无奈和反抗情绪,并非是真正的放弃努力或者无所作为。然而,近年来,部分年轻干部选择“躺平”,无所作为,一无所成,严重透支了政府的公信力,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
杜绝信念偏差,让年轻干部想干。现在年轻干部都是通过严格标准的选人制度筛选而来的,其工作能力不用二说,但是在工作中,一些年轻干部态度消极,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敷衍了事,推诿扯皮。这是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导致其思想出线了偏差,将所从事的工作当做自己个人的事情,而非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善于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破解难点,解决痛点,疏通堵点;要时刻谨记和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同人民联系在一起,心念百姓小事,把民生“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堆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整顿工作作风,让年轻干部敢干。在现实中,一些年轻干部想干事、能干事,“躺平”并非他们的本意,但是领导干部错误的政绩观,为官不为,没有担当,推卸责任,对下属的需求和困境漠不关心,加之“做的多,错的多”“不做就不会错”从概率论角度不无道理,可能导致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动力产生负面影响。组织部门要严格选人用人制度,用慧眼识将才,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用培训增本领,明辨谁在“卖力气”,谁在“混日子”,树立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鲜明导向;部门单位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把握好容什么错、谁来容错、结果如何运用、怎样纠错等关键环节,坚持从严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坚持用机制为作风正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年轻干部要转变心态,锤炼过硬本领,在追求工作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把“多做多错”转变为“多做少错”,甚至是“多做不错”。
整治工作环境,让年轻干部实干。不少年轻人刚踏入体制内,意气风发,眼睛充满了光,但是没过几年,眼神暗淡,得过且过,可能是单位整体环境导致的。同一单位,同一科室,一些人每天忙忙碌碌,一些人“游手好闲”,产生不公平现象,导致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会慢慢产生“堕落”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退出机制,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的有效机制,把“能下”“能出”制度真正落实到人和事,铲除滋生“躺平式”干部的土壤,让自以为端上“铁饭碗”、习惯于“只进不出”的干部“无处可躺”“躺不下去”;另一方面,要做好基层减负的“减法题”群众幸福指数的“加法题”,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切实做到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年轻干部干实事、实干事。
(县交通局 侍威)
杜绝信念偏差,让年轻干部想干。现在年轻干部都是通过严格标准的选人制度筛选而来的,其工作能力不用二说,但是在工作中,一些年轻干部态度消极,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敷衍了事,推诿扯皮。这是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导致其思想出线了偏差,将所从事的工作当做自己个人的事情,而非为人民服务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善于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破解难点,解决痛点,疏通堵点;要时刻谨记和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始终同人民联系在一起,心念百姓小事,把民生“小事”当作大事来办,用一件件为民服务的“小事”堆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整顿工作作风,让年轻干部敢干。在现实中,一些年轻干部想干事、能干事,“躺平”并非他们的本意,但是领导干部错误的政绩观,为官不为,没有担当,推卸责任,对下属的需求和困境漠不关心,加之“做的多,错的多”“不做就不会错”从概率论角度不无道理,可能导致年轻人的工作态度和动力产生负面影响。组织部门要严格选人用人制度,用慧眼识将才,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用培训增本领,明辨谁在“卖力气”,谁在“混日子”,树立上级为下级担当、组织为干部担当、干部为事业担当的鲜明导向;部门单位要探索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把握好容什么错、谁来容错、结果如何运用、怎样纠错等关键环节,坚持从严管理与正向激励相结合,坚持用机制为作风正派、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干部撑腰鼓劲;年轻干部要转变心态,锤炼过硬本领,在追求工作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把“多做多错”转变为“多做少错”,甚至是“多做不错”。
整治工作环境,让年轻干部实干。不少年轻人刚踏入体制内,意气风发,眼睛充满了光,但是没过几年,眼神暗淡,得过且过,可能是单位整体环境导致的。同一单位,同一科室,一些人每天忙忙碌碌,一些人“游手好闲”,产生不公平现象,导致积极向上的年轻人会慢慢产生“堕落”心态。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建立退出机制,打破“铁饭碗”“大锅饭”的有效机制,把“能下”“能出”制度真正落实到人和事,铲除滋生“躺平式”干部的土壤,让自以为端上“铁饭碗”、习惯于“只进不出”的干部“无处可躺”“躺不下去”;另一方面,要做好基层减负的“减法题”群众幸福指数的“加法题”,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切实做到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年轻干部干实事、实干事。
(县交通局 侍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