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决定
发布日期: 2011/6/5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通过)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进一步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特作如下决定。

    一、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伟大实践上来

    1、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发展的最新要求。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和倾心指导。去年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整时,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殷切期望江苏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要求我们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为我们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勾画了总体框架,指明了前进方向,增添了强大动力。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作为一项重大任务,通过集中培训、巡回宣讲、舆论宣传等多种形式,深刻认识江苏“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两个率先”的丰富内涵、“六个注重”的工作要求,把握精神实质,增强社会共识,切实把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上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上来。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为动力,继续深入解放思想,既继承发扬行之有效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又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把江苏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2、丰富“两个率先”新内涵、提升“两个率先”新标准。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必须根据中央的新要求、发展阶段的新变化、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进一步丰富“两个率先”的内涵,提升“两个率先”的标准,使江苏的“两个率先”不仅体现为发展进程率先,而且体现为发展水平领先。

    ——发展更科学。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升科技创新驱动力、消费需求拉动力、现代产业体系支撑力,显著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社会更和谐。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努力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使整个社会既保持和谐稳定又充满创造活力。

    ——文化更繁荣。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强化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加快建设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生态更文明。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不断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

    ——人民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人民群众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幸福感普遍都有新提升。

    通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确保2015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按照“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研究制定我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引导苏南等有条件地区不失时机向“第二个率先”迈进。

    3、落实“六个注重”要求,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局面,夺取新胜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协调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抓住关键环节,创新工作举措,重点实施转型升级工程、科技创新工程、农业现代化工程、文化建设工程、民生幸福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党建工作创新工程。要把实施“八项工程”作为贯彻落实“六个注重”的实际行动,作为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抓手,作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逐项落实工作责任,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举措,加强检查考核,以“八项工程”的实际成效,推动“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推动江苏各方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把又好又快发展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任务。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推进“两个率先”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放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推动全省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坚决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集聚集约发展水平,努力形成创新驱动为主、扩大内需为主、服务经济为主的发展新格局。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有机统一,正确处理速度、结构、质量、效益关系,正确处理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既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为更长时期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5、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牢固确立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教育强省和人才强省建设,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打响“江苏创造”品牌,切实把经济发展转入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轨道。紧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步伐,立足市场需求变化,围绕江苏产业发展方向,加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既抢占技术制高点,又提升市场占有率。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促进更多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面推进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创新,真正使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6、把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适应发展方式深刻变化、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的新趋势,更加重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健全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提高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水平。

    7、把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追求。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总结基层新鲜经验,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凝聚民心民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真正落实到富民、惠民、安民上。

  二、进一步明确战略重点和举措,在新的起点上开创“两个率先”新局面

    8、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服务业集聚区与开发园区配套建设,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比重提高、结构优化、竞争力提升,确保“十二五”末全省服务业比重提高到48%,中心城市和苏南地区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重点推动六大新兴产业和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突破一批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产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为我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或先导产业。大规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实施品牌和质量战略,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加强技改、做大做强,加快向产业链两端延伸、价值链高端攀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突出综合交通大通道、大枢纽建设和江北铁路网建设,加强水利、能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保障。

    9、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抓住“人才”和“投入”两个关键环节,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搭建平台、健全机制、创新政策,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全面实施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广泛引进国际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加快培养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速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科技投入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五年实现翻一番,“十二五”末占GDP比重上升到2.5%。进一步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南京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培育苏中苏北特色创新基地和创新型企业集群,促进科技资源与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创新型企业有效结合,把我省的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0、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三农”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加大投入、创新驱动、市场推动、品牌带动、人才保障多管齐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到2015年苏南有条件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批省级农业产业园区、一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县、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高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不断增强“三农”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加快构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11、促进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深入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制订出台具体方案,进一步明确重点,分解目标,落实责任,确保如期实现。重点突出农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继续推进农业、创业、就业、物业“四业”增收,在推动农民转市民、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发展农村股份合作、促进集体资产增值等方面加大力度,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积极拓宽“五大增收渠道”,把充分就业作为民生大计,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重点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问题,普遍实行工资协商制度,逐步提高职工工资水平,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鼓励和支持群众创业,优化创业环境,强化政策支持,引导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让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人通过创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扩大居民投资领域,拓宽个人理财渠道,鼓励居民依法投资经营,使分红、租赁等财产性收入更快增长;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推动城乡、区域社会保障衔接,努力增加保障性收入;完善社会帮扶机制,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持续增加转移性收入。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省级财力70%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市县各级都要加大投入力度,重点解决好上学、看病、住房、养老等突出问题,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家庭负担。

    12、努力缩小城乡、区域、收入三大差距。坚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社会保障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发挥城乡规划的引领作用,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普遍改善村容村貌,引导和组织农民共建美好家园。按照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要求,认真总结苏州试点经验,积极推进户籍、土地、金融等改革,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有条件的农民有序转为市民。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进一步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不断缩小区域差距。举全省之力推进沿海地区大开发大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护,重点抓好港口、产业和滩涂开发,加快水利、铁路、公路、机场、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增强承接重大产业项目、集聚优质要素的能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使沿海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加快苏北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继续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坚持一市一策,采取更具针对性措施,着力推动区域挂钩帮扶向区域互动发展转变、产业项目转移向产业链转移提升,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振兴步伐,确保2015年苏北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加快苏中产业集聚和国际化进程,坚持做大总量、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并举,着力在跨江发展和江海联动开发上取得更大成效,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加快苏南转型升级步伐,突出自主创新、产业升级、集约发展,着力建设国内领先的创新型区域,全面增强国际竞争力,率先推进基本实现现代化。坚持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缩小收入差距。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群众家庭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更加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

    13、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加快文化改革创新步伐,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着力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新时期江苏精神,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全面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全社会的创造热情凝聚到“两个率先”的实践上来,着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优秀文化作品创作与生产,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着力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金融、科技、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尽快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我省经济的支柱产业。

    14、全面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适应社会转型新要求,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强化源头治理,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民生问题,依法保障群众权益,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城乡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确保社会安定有序、和谐稳定。做好群众工作,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拓宽联系群众渠道,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推动干部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促社会和谐,共创美好生活。

    15、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落实节能减排任务,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禁止新上高排放项目,鼓励环保产业加快发展,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大力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水源地保护,巩固扩大太湖治理成果,加强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强重金属、核与辐射污染监管,不断提升城乡环境质量。坚持不懈加强绿色江苏建设,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和建设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固碳能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

    16、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围绕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要求,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的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政务公开,着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有效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释放民间投资潜力,积极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大力发展各类创业投资,创新金融产品,优化金融服务,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更好地促进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民生改善。加快社会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体制等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发展,构建符合省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健全各类要素市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步伐“走出去”相结合,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层次紧缺人才,优化外资结构和布局,不断提升“引进来”的质量和水平。抢抓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服务,支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转移生产能力,在境外建立资源基地、加工基地、研发基地,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开拓发展空间。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外贸出口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开发园区功能,引导各类园区向专业化、特色化方面发展,成为产业集聚、创新集群的主阵地。

  三、全面推进党建工作创新,为实现“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

    17、建设一支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以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重点把那些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有思路、有能力、有实绩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大力推进干部交流,健全干部管理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适应“十二五”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全面提升干部素质,增强各级干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18、以创先争优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组织和动员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推动“两个率先”的坚强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带领致富、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能力。全面提升城市社区党组织建设水平,推动和谐社区建设。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优化组织设置方式,继续扩大党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的工作覆盖面,积极探索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做改革创新的排头兵、科学发展的实践者、社会和谐的建设者、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19、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核心,切实加强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作风建设,时刻把群众放在心坎上、做人民的好公仆。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勇于突破旧的思维方式、发展模式和体制束缚,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以思想的领先保证发展的率先。坚持不懈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率先建成并进一步完善惩防体系,深入推进反腐倡廉教育、权力运行监控、预防腐败、纠风和惩治腐败“五大机制”建设,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坚决依法严惩腐败分子,着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以党风廉政建设新成效取信于民。

    20、凝聚推进“两个率先”的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广泛凝聚各界共识、智慧和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推进“两个率先”的强大合力。

    省委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要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两个率先”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