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组工动态
新华日报:基层,是施展抱负的最大舞台
发布日期: 2011/9/8

       

 ——聚焦干部下基层系列报道②  

    对于干部下基层,群众最怕的就是碰到“镀金干部”、“走读干部”。近日,记者在宝应县遇到一群特别的下基层干部,他们来到乡镇村组后,把这里当作施展抱负的舞台,留下一干就是好多年,农村百姓亲切地称他们是“不走干部”。

    “身在基层要有一颗沉淀的心”

    说起宝应望直港镇副镇长程霞,村民王士根赞不绝口:“不简单,开始我还担心这个外地女大学生在镇里待不久,没想到,一干就是4年。”

    在宝应职教集团机关工作的程霞,2007年接受组织安排到望直港镇工作。初下基层,着实有些困惑:一个外地人,当地话听不懂,又没有认识的人,不知道要干什么。

    一次镇里开会,领导请程霞打电话通知各个村支书。程霞拿起电话就拨了过去,谁知一句普通话刚出口,对方就挂断了。接连打了几次,对方都怀疑自己的身份。一个简单的电话通知,最后用了一个多小时才打完。“这么多年,还是头一次听到用普通话布置工作的”——村支书的这个误会,让程霞内心警醒:“不到农村不知道,哪怕是与群众的语言有些疏远,也会让工作寸步难行。在基层,要学的东西真的还很多。”

    “身在基层要有一颗沉淀的心,持什么心态决定了在基层会有什么作为。”尽管初到基层任职的感受是“如坐针毡”,但顾锡芳的体会是,至今仍庆幸有这段经历。

    5年前顾锡芳从团县委调到小官庄镇当镇长。财政所长拿着财政报表向她汇报时,从未接触过经济工作,不懂报表、不懂财政、不懂如何组织筹划税源的她,一脸茫然。从尴尬中平静下来,顾锡芳拜身边的同事为师,还经常揣着笔记本跑国税、国土等部门,讨教业务知识。潜心学习让她终成行家里手。今年顾锡芳被提拔为镇党委书记,在成立镇税源办公室的筹划大会上,她脱口而出的财税业务专业词汇,让在场干部们刮目相看。

    “从群众的评价中得到激励”

    自2001年从县委办调到泾河镇陈东村挂职村支部书记起,王尧岭一直保留着一个星期在基层工作6天的习惯。10年中,从村支书到副镇长,再到小官庄镇镇长,王尧岭成为宝应下基层时间最长的干部之一——与他同批下基层的干部大多已经调回,但他还是选择了留守。

    是什么让他始终保持在基层工作的激情?王尧岭说:“满足群众的需要,得到他们的认可,我也就获得了满足。”

    陈东村是一个负债80多万元的贫困村,许多村民生活困苦。王尧岭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深知贫困负债对农村和农民的伤害。一上任,他就把改变村经济面貌当作头等大事,组织村民拍卖集体圩堤和集体林地,招商引资办起了织袜厂,又把村民集中起来,组建建安公司承包业务。一年半后,他因工作成绩突出被群众和组织推选到另一个乡镇工作,这时,陈东村的债务只剩下不到20万元。“当时虽然吃了很多辛苦,但看到村民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心里很欣慰。10年在基层,我一直记得当时的感觉,它鼓励我始终把情系百姓作为自己的责任。”王尧岭深有感触。

    同样,在程霞看来,凭一颗良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进而得到认可,既是基层干部最基本的职责,也是干好工作最直接的动力。一次和村干部巡查秸秆禁烧情况,程霞看到一群小学生在水渠边嬉闹,非常危险。后来她得知,这些留守儿童平时无人照管,在沟渠里溺水死亡的事情时有发生。程霞心里不是滋味,便召集有关单位研究对策,最终协调镇里的小学开设留守儿童兴趣小组,安排好孩子们放学后的活动。此后不少家长反映,不仅家里大人操心少了,很多孩子的成绩都有了进步。

    “群众最真诚、最实在,谁为他们着想,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他们就支持谁。”程霞说,从为群众服务中获得满足,从群众的好评中得到激励,这样的成就感,只有在基层才能深刻感受。

    “从基层土壤中寻找成长力量”

    在宝应,干部留在基层不走,不是因为工作干得不好,而是因为优秀才会留下!“不走干部”现象,与宝应县数年来推行的“资源向基层倾斜”的用人导向和选人机制密不可分。

    山阳镇党委书记李林是10年前的选调生,如今与他同一批的省委选调生留在基层的已经寥寥无几,“我把基层工作视为一种不是每个人都有的机会,能有机会用工作成绩证明自己在基层的价值,何乐而不为?”

    这些年来,李林从乡镇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干起,做过普通文书,分管过乡镇的工业、建设和民生,多年基层磨练,使其成为全县年轻干部中为数不多的“多面手”。在新一轮的干部选拔中,李林因业绩显著、能力突出,无可争议地当选统管乡镇工作的“一把手”。

    “我们的机制导向,就是要逼着我们的干部扎根基层,从基层土壤中寻找事业成长和个人成长的力量。”宝应县委组织部部长王友芳告诉记者,宝应发展的客观情况是城乡差距过大,所以,近年来全县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引导城区资源下乡,而干部人才是城区资源下乡的“先锋部队”。

    这样的用人机制得到基层干部的支持。大家普遍反映,在基层工作压力虽大,但个人素质和能力提升快,今后发展潜力更大。他们坚信,基层工作只要用心投入,必然有所回报。                    本报记者  张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