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组工园地
关于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日期: 2011/9/27

     

                                         

                                                 ——“组工干部下基层”心得体会

   

                                                                          吉 沐 平

   

  近日,根据部机关统一部署和安排,我与科室同志一起,赴夏集、柳堡、鲁垛等镇进行调研,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感情,走村入户,访贤问达,深深体味一个真谛:活力在基层,创造在基层,风景在基层。组工干部只有扑下身子,走进基层,融入基层,才能领略基层的无限风景,更好地为党员干部群众服务。下面,我就调研的心得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个汇报交流,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五有”建设(有队伍、有阵地、有活动、有制度、有保障)和党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农村工作组织领导程度不断提升,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系列实事工程得到基层的充分认可:比如,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近年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村部建设,彻底改变了无村部的窘境,村部面貌焕然一新,村干部办公、坐班积极性大大提高,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村党组织的凝聚力明显增强;比如,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特别是我县会同县电信局自主开发的IPTV平台,由于简便、贴近实际,党员群众非常喜爱;比如,村干部的报酬待遇,在逐年提高的基础上将村干部保险由农保转为企保,村干部干事激情大为提高,岗位吸引力得到增强;比如,携手1+1、共建新农村,帮扶的机关部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在项目建设、修桥铺路、扶贫济困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基层的充分肯定。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与新农村建设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盼存在一定落差。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强的组织保证。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一方面,现在村级组织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上边千条线,下边一根针,少数村党组织穷于应付、疲于奔命;另一方面,随着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经济收益权、民主政治权的不断扩大,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强,期盼更多优质、高效、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我县农村村级集体经济基础普遍较弱,全县257个村(居)村级债务3.83亿元,其中,无债村仅3个,负债10万元以下的村仅10个,10-50万元的村61个,50-100万元的村69个,100-200万元的村72个,200-500万元的村32个,500万元以上的村10个,全县村(居)平均负债149.4万元。与此同时,村级集体的经营性收入较低,5万元以下的村114个,5-10万元的村38个,10-20万元的村36个,20-50万元的村39个,50万元以上的村仅30个。很多经济薄弱村仅靠“三项资金”维持正常运转,极个别村在“雪球债务”中甚至难以为继,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村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干大事、干实事、干群众满意的事”的能力水平,一定程度上也损害和影响着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二是村干部责权利不对等,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现象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深入,村干部的压力也逐年增大,尤其是公共社会事务的压力,如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区域供水、“通达工程”、征兵、“两上缴”、计划生育等等。加之税费改革后,村干部抓工作缺乏行之有效的抓手,“事难办、议难决”现象时有发生。在调研中,不少村干部反映,现在上级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比如粮食直补每亩每年104元,要求直接打到农民卡上,而不少农户应该承担的义务,如水位费、一事一议等公用费用却不愿支出,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村集体经济只好垫支,增加了村干部工作的难度,加重了村级的负担。不少年轻人看到在村工作的尴尬境地,加之经济待遇不高,不愿到村工作,宁可“远走他乡”去打工,“能人难选、难留”的问题日益突出。

  三是党员队伍断层化,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领导。党的整体战斗力,源自于凝聚在其旗帜之下的每一名党员的先进性的充分展现。截止2010年底,我县农村党员总数33434名,其中,35岁以下4626名,占13.8%;60岁以上党员11371名,占34.0%;初中及以下学历党员18875名,占56.5%,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结构不合理,趋于老龄化,缺乏活力;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方面作用缺乏示范力。究其原因,我县每年县外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县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3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总数47%,而青壮年又是其中的主体,直接造成农村党员发展源头严重不足,改进组织结构的难度不断加大。对流出党员缺乏一整套的教育、管理、监督机制,不少村党支部党员教育的观念还比较陈旧,内容还比较单一,方法手段还比较单调,停留在“读读报、学学文”的老套路上,缺乏时代感和吸引力。

  通过调研,结合贯彻落实市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石书记在宝应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深地感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一方面,要继续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强基固本不动摇;另一方面,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发展富民为目标,不断优化组织设置、扩大组织覆盖、创新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为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注入新活力,更好地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一)抓基层基础。

  重点围绕“四有一责”(有持续稳定的集体收入、有功能齐全的活动阵地、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有群众拥护的双带双强带头人、强化村党组织领导责任),深化“五有”(有队伍、有活动、有阵地、有网络、有保障)提升工程。

  1、“金钥匙”工程。主要是指村级集体收入的持续增收。“四有一责”的核心在于村级集体经济,针对我县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狭窄、村级债务负担较重的实际情况,一方面,要加大帮扶力度,增加政府财政投入,发挥好财政投入的撬动作用,帮助村积极发展工业项目、高效农业项目,确保2013年前所有行政村都能实现村级集体经济20万元以上;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规范化管理,加强对村级班子有效运作资源能力的培训和引导,将钱用在刀刃上,精力用在关节上,有效避免走弯路,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2、“领头雁”工程。选: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民营企业主、“双带”能人、种养殖大户、退伍转业军人、大学生村官。培:县内互学,举办务实有效的培训班,增强发展的信心;县外考察或挂职锻炼,拓宽眼界、思路和胸襟,增强发展的本领;选派一批优秀年轻村支书到企业挂职任副总,学习经济工作,了解企业运作,用于村级发展。管:双重管理、双述双评。用:提高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加大从优秀村支书中选拔进入乡镇党委班子的力度,树立“一线出干部”的鲜明导向。

  3、阵地的综合服务功能发挥。三个平台:交流服务平台、信息宣传平台、文化娱乐平台。

  (二)抓创新创优。

  1、组织设置的创新。大力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党支部+协会”等富民模式,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

  2、工作方式的创新。充分整合资源,党群工作一体化。从带工作、带组织、带队伍、带作用入手,同步谋划党群活动,同步扩大党群组织覆盖面,同步培养党群干部队伍,同步创建党群工作特色品牌。

  3、组织生活的创新。始终突出“富民党建”的主题,重视加强对党员队伍特别是流动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这部分群体是村级发展的能人板块,重视对他们的管理利于发展村级经济、培养后备力量、夯实执政基础。可以通过设立流动党员驿站,建立流入地与流出地双向管理联动模式,使这部分群体在外能参加组织生活、能知晓家乡变化、能为家乡出力。

  (三)抓典型示范。

  1、推出一批集体典型。着力在各个层面打造一批科学发展示范点,比如村级典型、党员干部科技素质培训示范基地典型、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典型等等,使基层学有标杆、赶有榜样。

  2、推出一批个体典型。开展十佳村支书评选、十佳党员经纪人评选、十佳促和谐老党员评选,通过选典型、树典型、学典型,把典型的示范效应放大,激励更多的个体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