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组工园地
蒋骏超∶组工干部下基层体会
发布日期: 2011/10/10

                                                                  组工干部下基层体会

                                                                组织部办公室  蒋骏超

  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很有意义,尤其是对于我们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组工干部来说,既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基层的实际情况,倾听到群众的呼声,拓宽了工作思路,又增进了我们与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的感情。在此次活动中,通过走访慰问困难党员,与村干部、老党员拉家常等,我主要有两点感受、四点想法和三点建议:

  感受一:访难问苦,洋溢真情。一是组织的温暖和组工干部的热情。我们一共走访慰问了4个党员困难户,到村里走访慰问那天艳阳高照,气温很高,但更高的是我们的热情。我们意识到,今天的慰问不仅仅是出于自己的爱心,更代表了组织的温暖和关怀。二是党员对组织的感激之情。慰问的几户老党员和困难党员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经济条件十分困难。当我们把慰问金送到她手中时,她感激地说:“感谢组织啊!组织都还记得我!”我切实体会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感受之二:面对问题,任重道远。通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目前基层党建工作中仍然存在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二是党员致富帮带能力不强。三是发展党员工作滞后。四是村级后备后继乏人。

  通过下基层有几点思考:

  第一,能听到、看到农民对新的知识的渴望,改变了我们以往的一些印象。应该讲大多数群众素质都比较好,都盼望掌握科学的农业实用技术,都希望能早日脱贫致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加强党员群众教育、引导,正是我们组织工作的一个新的课题。不仅我们组织部门,更主要的是涉农部门和乡镇,都值得认真思考,如何教育农民提高技术,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组织部作为县委职能部门,不可能直接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但如何理顺牵头部门、综合部门的关系,增强实际效果,我们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更好地促进服务方式的转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第二,基层组织建设要思考,更要扎实推进。农村还有很多典型,我们必须不断总结、推广,带动全县,在整体上要上一个更高水平。要有群众观点,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多掌握了解乡镇好的观点、好的办法,拿来指导其他乡镇。

  第三,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迫切需要干部作风转变。有好的思路、方法,作风没有转变,党群、干群关系就不会转变。机关特别是涉农部门不没有转变作风,技术服务就到不了农村,农村经济建设也是一句空话。组织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干部作风和干部绩效督促,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第四,帮扶对象要注重实效,不要流于形式。帮扶要多样化,突出实效。

  另外,组工干部下基层活动应该形成常态成为制度化,而且到基层必须坚持做到“三多三少”。

  要多一些谦虚,少一些“傲气”。作为年轻组工干部,有激情,有活力,有干事创业的热情,但缺乏对基层工作的深刻认识和真实体会,对自己的定位不够准确,往往流露出“骄气”和“傲气”。在基层,一定要着力克服那种“骄气”、“傲气”,把自己的思想多往下拉,多向基层群众靠,与他们打成一片,虚心甘当“小学生”,对基层干部群众保持谦虚、诚恳的态度,多交流、勤沟通,很快地融入基层,并发挥好自身的优势,以良好的作风和实际表现赢得了村里群众的信任支持。

  要多一些吃苦,少一些“贵气”。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组工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和基层意识,要积极投入到基层实践中,做到能吃苦、能吃亏、能吃气、能干活,在实践的熔炉中锤炼、煅打,增长才干。要学会贴近群众,多向基层群众学习,汲取他们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要多一些务实,少一些“浮气”。作为组工干部,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决定了可能会受到基层干部更多的关注。受到夸奖,有的年轻组工干部可能有些飘飘然,身还未下到基层,心已经浮上来了。在基层,必须切忌心浮气躁、怨天尤人,要时时反思自己,不断修正自我,树立扎根基层和干事创业的思想,耐得住性子,俯得下身子,坚决克服干一阵就结束的错误思想,把下基层当作一项事业,一项长期的事业来干。要做到经常下村,深入到农户,了解群众的所想、所思、所盼,并及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以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基层群众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