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组工园地
“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现状、问题与出路
发布日期: 2013/4/15

  “谁来种田”、 “怎样种田”:现状、问题与出路

   ------对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情况调查与思考

  泾河镇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杨学鹏

  随着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衰减,“谁来种田”、“怎样种田”?推进“四化同步”过程中,如何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针对新情况、新问题,笔者围绕泾河镇创新农村经营机制,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情况进行了调研和思考。笔者认为,优化农民是加速土地流转的根本,培强产业是发展规模经营的关键。

  一、看现状,土地流转进程明显,规模经营初显雏形

  泾河镇农业人口4.39万人,纯农业户1.23万户,劳动力1.99万人,耕地面积5.7万亩,其中:二轮承包延时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土地4.86万亩。据统计,截止2012月底,全镇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4932亩,占农民家庭承包面积30.72%,涉及8520农户,占纯农户69.26%。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泾河镇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如下特点:  

  (一)流转方式:由内部转包向租赁、入股、转让等多样化转变。从全镇土地流转总体情况来看,转包、转让、出租、入股四种方式是土地流转的重头戏。据调查统计,全镇19个村,共流转土地面积14932亩,其中:转包面积4739亩,占流转总面积31.73%,涉及1354户,占流转户15.89%;租赁面积3606亩,占24.15%,涉及2052户,占24.08%;入股面积6050亩,占40.52%,涉及4809户,占56.44%;转让面积537亩,占3.63%,涉及305户占3.59%。以上统计分析显示,在四种流转方式中,以村土地股份合作社为载体,入股面积占四成以上,流转农户覆盖面达70%。

  (二)经营模式:由小规模种养向合作社、公司、大户等多元化转变。尽管全镇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总体占比仅有30.72%,但蕴育出了适合本地实际,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一些农业规模经营新模式。一是专业合作社经营模式。全镇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 55个 ,其中:种植业专业合作社28个。刘上绿扬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439亩,建立以棚式西瓜种植为主导的规模经营园区。二是农业公司化经营模式。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围绕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扬州鑫光园艺有限公司,在刘上村黄家等组流转土地249亩投入建设钢架大棚,与山东寿光合作建立西瓜、南瓜等返季节蔬菜基地;扬州福宝园艺公司与日本客商合作,在大同村流转土地近100亩,发展辣蓼、三叶菜等出口蔬菜种植基地;扬州民康牧业有限公司租用左堡村新桥组52亩土地,发展3000头生猪规模养殖。三是专业大户经营模式。据统计全镇通过土地流转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经营大户达81户,流转面积7181多亩,户均面积达88.66亩,其中:300亩以上的1户,200亩以上的1户,100亩以上的19户。大同村党支部书记陆书咏在刘上村蔬菜园区租赁流转土地283亩,用于种植棚式西瓜225亩,设施油桃58亩;张桥村村民周兆亮在刘家潭村租赁承包鲁西、钱庄等五个组流转土地189亩,发展粮食规模种植。  

  (三)产业结构:由粮油种植向高效设施种植、规模养殖等效益化转变。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近几年来,泾河镇通过土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也使农业产业结构效益发生了质的转变。据统计,全镇5亩以上种植设施西瓜的达54户,面积可达1100亩,户均达20.4亩,栏存100头生猪规模养殖达11户,栏存量达2582头,年饲养量达6500头,其中:栏存量近1000头的1户。据初步调查测算,种植设施蔬菜其亩均收益可达5000元,是种粮的6倍以上。由此可见,发展高效设施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发展效果:由零散型生产向规模型、特色型、带动型等明显化转变。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几十、几百亩集中成片流转呈上升趋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从调查的情况来看,业主把土地主要用于发展设施蔬菜、经济林果、规模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原材料生产基地,形成特色型产业,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松竹村5名村干部通过土地集中流转,租赁120亩建设棚式西瓜种植基地,亩均单季生产西瓜3000公斤,亩收入达9000元,除去租地费用、设施折旧、种苗肥药及人工工资等成本,每亩可获纯利5000多元,带动周边农户30多户,发展棚式西瓜种植近500多亩。目前,在大户示范、基地带动下,全镇已建立百亩以上连片种粮基地21个,百亩水产种养基地2个,百亩连片经济林果基地3个,年饲养量达1000头规模养猪场3个,万只蛋鸡养殖场2个,4000只蛋鸭养殖场1个,3000只种鹅养殖场1个,500亩规模高效特色园区2个,已发展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近2500亩,经济林果480 亩,农业产业规模型、特色型、带动型发展已初显效果。

  二、剖问题,多种因素制约流转,产业不强影响规模

  泾河在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关键发展时期,农业的物质装备条件、科技投入水平、农民整体素质都得到了提升,土地流转正在推进,规模经营初显雏形,示范带动、园区载体、公司加入都显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固守的农民传统观念、结构不优化的格局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1、老人农业,对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出了全新考验。从调查看,目前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50岁以下的中青年外出比例高达90%以上,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异常严重,农业成为真正的“老人农业”。在刘上村抽样调查了解,杨小组共有人口205人,其中:劳动力98人,在家务农人数仅有31人,占总劳动力的31.6%,52户中有9户将承包土地转包给本组人员代种,在家务农人数中,均以50岁以上农民为主,有25人,占80.6%,超出60岁仍从事农业生产的有18人,占58%。而30岁以下留在农村的劳动力绝大部分是为了扶养小孩及赡养老人,不会种田,也从不下田。由此可见,仅靠老人种田,受文化、素质、体力影响,不可能追求效益最大化,只能是粗放生产、低效经营,维持传统的生产方式。

  2、固守农民,对加速推进土地流转提出了严峻挑战。“种好一亩三分地,填饱肚子打瞌睡”,种地种粮,吃饱穿暧,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种地的第一目的,固守的农民,对土地流转仍存一定的疑虑。分析其原因主表现在“四不”:一是不想流转,部分农民担心土地流转会损害自身利益,会失去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担心土地流转后,经过整理,原有界限被清除,待合同到期,难以收回土地。比如刘上村杨小组98个劳动力,67人常年在外打工,而52户中有43户土地没有流转出去,守田种植户达82.7%,他们宁可自己粗放经营甚至撂荒而不愿将土地流转;特别是当前国家推行“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政策以来,惠农力度不断加大,加之近年来种粮收益不断提高,农民更加不愿放弃耕地,甚至外出务工农民也纷纷返乡重新开始经营已流转的土地。二是不愿流转,部分农民外出就业和社会保障乏力,一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由于岗位和社会保障不稳,不能彻底离开土地,把土地作为自己最后的退路,不愿意流转或是选择短期的流转;三是不敢流转,因为有些土地流转纠纷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流转农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使得有流转意愿的农户不敢流转;四是不好流转,大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或规划连片种植设施农业,往往需要通过土地流转来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但有时就因为一户或几户不肯流转,使想流转的户无法流转,也给种植大户带来难题,更使整个项目规划难以实施。

  3、低效种植,对加快发展规模经营提出了现实需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种地的目的也由解决温饱向挣钱谋生转变,但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单靠种粮挣钱谋生已成镜花水月,农民种粮积极性跌至低谷。从抽样调查情况看,单种植稻麦两季,亩均纯收入在700-800元,如一个农民种5亩地,纯收入就是4000元左右。而相比于务工来讲,到城里、企业打工,一般人年收入可稳挣2-3万元,在本地打零工,一天工钱也在100元左右,如果是技工,可达到200元左右,种一亩田不如打几天工。农业效益低,种田不划算,使得多数农民从过去的种田“主业”变成了“副业”,变为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在这种背景下,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已势在必行。

  4、产业不强,对加力建设现代农业提出了根本课题。近几年来,各地围绕培强产业做出了许多努力,泾河镇也是如此,从80年代就开始培植西瓜产业,虽然这一产业已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特色,但由于投入在增多、地块常变更、市场未打开、农民散种植等因素,始终未能盘大这块“蛋糕”,常年维持在千亩的范围,这样的产业只能是一个特色,不能算是主导一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强势产业。

  5、投入不足,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中央实施农业补贴政策以来,农民种田积极性大幅提升,但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限制了一事一议筹资标准,单靠每年人平20元,一个村就在4-5万元的范围,举办公益事业可算是杯水车薪,村集体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较少。从调查看主要表现为:灌溉不便,现在多数农田三、四级沟渠和水利设施配套还是七八十年代建设的,由于长期少投入、无投入形成淤泥沉积,杂草丛生,排灌不畅,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靠天吃饭现象依然存在;道路不畅,部分村组农田道路仅供人行走的田埂,机耕道未及时整修,制约了农机的使用发展;土块不整,许多村组在调整土地时,未从方便种植角度去考虑,一味追求所谓的“肥瘦搭配”,一户几亩田分成多处,据了解,最多的一户3亩多田分成8处,小田块不到1分田,如何种?许多户只有将零碎田用人工操作,未能最大化的发挥农机化作用。

  三、思发展,优化农民提速流转,培强产业规模经营  

  如何解决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种种问题,既需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更需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稳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结合泾河实际和一些地方的成功做法,就解决好“谁来种田”、“怎样种田”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粗浅的建议。

  1、宣传引导,应以转变农民固守观念为重点。土地问题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核心,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础。首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解决部分干部存在怕烦、怕难、怕乱的思想,使干部明白只有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才能取代千家万户分散的小农经营方式,使农业经营逐步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实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业整体效益,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特色化的需求。其次,重点要采取多形式、多渠道有针对性的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典型,消除农民不想流转、不愿流转、不敢流转、不好流转的疑虑,促使农民支持流转、自愿流转、配合流转。

  2、规模经营,应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为重点。集约化是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规模化是实现集约化的前提。近几年来,泾河镇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效地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土地流转实践中,也存在着不够规范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转合同不规范,多数只是口头约定,一些签订合同内容对双方的权责,特别是面对一些不可预见的政策变更、自然风险等双方利益划分没有明确约定;二是流转价格不规范,有的高达1300元/亩,有的低至200元/亩,有的干脆以种粮补贴代替了流转金;三是监督管理不到位,虽然镇有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有土地流转服务站,但受人员编制、人员职数、工作经费等投入不到位影响,并没有真正发挥最大的职能作用,对土地流转尚未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四是没有对流转风险控制,土地流转风险金制度没有建立。这种种问题的出现,容易造成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观望和抵触,也容易造成政府在推进一些政策时的被动,进而影响到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因此,在推进土地流转中,应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规模土地流转管理。

  3、政策扶持,应以培强高效规模产业为重点。为了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各级财政应当将土地流转扶持经费列入预算,重点从规模产业上给予一定的补贴,这样才能集聚资金培强、培大特色和主导产业,有了稳定的主导产业,自然会带动更多的农民自愿将土地经营权流转,这是不争的事实。刘上村黄家、汪家两个组早在2007年将近300亩土地全部流转给村绿扬蔬菜合作社,由合作社租赁承包给扬州鑫光园艺有限公司,专门种植棚式西瓜,当地农民不仅每年得到保底租金1000元/亩(租金随粮食价格增幅逐年调升),闲散超龄的老年劳动力大多数长年在西瓜种植园从事打工挣钱,这两个组的农民早就感受到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好处,得到了实惠,如果没有扬州鑫光园艺有限公司的投入发展,没有稳定的西瓜规模种植产业,没有合作+公司+基地+农户的新模式,这两个组的农民就不可能安心的将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所以,政策扶持,应以发展高效规模产业为重点,只有培强更多的特色稳定产业,才能使农民真切感受土地流转的好处,真心支持流转、参与流转、自愿流转,为加快建设生产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组织化提供更大的空间,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进程。

   

  二0一三年三月三十日